新闻详情

《论语·先进篇第十一》第15章-第17章:子路之瑟、师商之辩、冉求之过:看孔子如何精准点评弟子

2025-11-07

在孔门的课堂上,我们能看到最生动的教育现场:
他会先批评子路“弹瑟难听”,又立刻为他解围,说他已经“升堂”只是未“入室”(11.15);
他会用“过犹不及”四个字,点破子张与子夏的性格弱点,道出中庸的至高智慧(11.16);
但当弟子冉求为虎作伥、盘剥百姓时,他竟震怒地宣布“非吾徒也”,并号召大家“鸣鼓而攻之”(11.17)。
这三章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温情、又有智慧,更有雷霆之怒的立体孔子。

image

主讲老师:Quick Luo


原文11.15子曰:“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?”门人不敬子路。子曰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

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仲由(子路)弹瑟,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?”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不尊敬子路。孔子便说:“仲由嘛,他在学问上已经达到‘升堂’的水平了,只是还没有‘入室’罢了。”

【解释】本章展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护犊之情。他起初批评子路弹瑟技艺不佳、不合雅颂,是直言不讳的“严”。但当发现批评导致其他弟子轻视子路时,他立刻出面补救,用“升堂”、“入室”的比喻肯定子路的学业已有很深造诣,只是未达最高境界。这是维护弟子尊严的“慈”

 

a201924c1483320a5ab15a1489bb6cf0

原文11.16子贡问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曰:“然则师愈与?”子曰:“过犹不及。”

【译文】子贡问孔子:“颛孙师(子张)和卜商(子夏)谁更贤能?”孔子说:“子张做事往往过头,子夏做事往往不够。”子贡说:“那么是子张更强一些吗?”孔子说:“过头和不够是一样的。”

【解释】这是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对话。孔子指出两个学生的性格弱点,一“过”一“不及”。当子贡惯性思维地认为“过”比“不及”好时,孔子掷地有声地提出了 “过犹不及” 这一核心智慧。它强调事物有其恰当的限度,超出和达不到这个限度,同样都是缺陷。


image

原文11.17 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曰:“非吾徒也。小子鸣鼓而攻之,可也。”

【译文】季氏比周朝的公卿还要富有,而冉求(冉有)还替他搜刮钱财来增加他的财富。孔子说:“(冉求)不是我的学生了,你们这些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。”

【解释】此章展现了孔子在原则问题上的零容忍态度。季氏作为大夫,富超公爵,本就是僭越。冉有作为孔门高弟,非但不劝谏,反而利用自己的政事才能为其“聚敛”,这直接违背了孔子“仁政爱民”、“敛从其薄”的政治理想。 “鸣鼓而攻之”是孔子最愤怒、最决绝的表态,他将冉有的行为视为对师门理念的背叛。

 

0af886501a41d1d4beaff05465b61578

总结:

这三章犹如三面镜子,照见孔子完整的教育家形象:

对子路,是 “严慈并济” 的个性化教导,保护自尊,激励进步;

对子贡,是 “哲学点拨” ,传授“过犹不及”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世法则;

对冉求,则是 “清理门户” 式的雷霆之怒,守护着“仁政爱民”不可动摇的底线。

由此可见,孔门之学,既是智慧的学问(中庸),也是做人的学问(激励与包容),归根结底,更是道德的学问(原则与底线)。这或许就是儒家思想能照亮千年的原因:它既教你如何成功,更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。

7e1181f166d9441a2e63ebc7bc5ef8a5

 


相关资讯

0755-29766626

相关产品

0755-29766626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