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门顶级弟子图鉴里藏着怎样的人生密码?从颜渊的悟性、闵子骞的孝行到南容的谨慎,圣人用三个典型案例告诉我们:专业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,但内在品格决定你能走多远。
【原文】11.3德行: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。
言语:宰我、子贡。
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
文学:子游、子夏。
【译文】(在孔子的学生中)道德修养好的有:颜渊,闵子骞,冉伯牛,仲弓。
擅长辞令的有:宰我,子贡。
长于政事的有:冉有,季路。
熟悉文献的有:子游,子夏。
【解释】本章谈的是“孔门十哲”,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把本章和上章并在一起,采信“四科乃从夫子于陈、蔡者尔,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。”一说。
此十人是不是孔子陈蔡之厄的随行人员,历来有争议。根据《左传》,冉有其时在鲁国为季氏之臣,未必随行。另子游、子夏其时也不过十六七岁,即使已经在孔门受业,也未必随行。
对此十人的评价,是不是来自于孔子,这个也有疑问。如果是“子曰”的内容,对门下的弟子当称名,而不应该称字。所以,大部分学者认为,本章内容是孔子对这十个学生的一时的评述,由弟子转述下来的记载而已。
也可能,孔子根本就没评述过这十个人,本章的记录完全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评定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就是《论语》成书时,对此十人的评定大体上可以得到公认。
再往后,“孔门十哲”的认定就有些异议,比如南宋大儒程颐就说“曾子传道而不与焉,故知十哲世俗论也。”这就是替宗圣曾参鸣不平。
以今天的眼光看,“孔门十哲”已是定论,没有争论的必要,但孔子“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”还是颇有一些道理。
【原文】11.4子曰:“回也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。”
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颜回不是一个对我有所帮助的人,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。”
【解释】回——颜回,颜氏,名回,字子渊,鲁国人。孔子最得意的学生,孔门七十二贤之首。
说——音悦,同“悦”,喜欢,高兴。
夫子朱熹解本章说:“颜子于圣人之言,默识心通,无所疑问。故夫子云然,其辞若有憾焉,其实乃深喜之。”这个说法应该很有道理的,看似说遗憾,其实对颜回表达的还是喜爱。
遍翻《论语》,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几乎都能溢出来。“三月不违仁”、“语之而不惰”、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、“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……本章之言,极像是有学生问老师:“您把颜渊说得如此好,他就没什么不足吗?”
从本章也可以看出来,教学上,孔子是鼓励学生质疑的,也重视教学相长。
【原文】11.5子曰:“孝哉闵子骞!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。”
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闵子骞真是孝顺啊!别人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。”
【解释】闵子骞是二十四孝主人公之一,最有名的就是“鞭打芦花”的故事。
据说闵子骞幼时丧母,其父续弦,又生两个弟弟。后母对他们兄弟态度迥异,颇有偏私之心。冬天,两个弟弟穿着用丝絮(春秋时中国尚无棉花种植)做的冬衣,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冬衣。一天,父亲出门,闵子骞牵车时因寒冷打战,将绳子掉落地上,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,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,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虐待。
父亲返回家,要休逐后妻。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,说: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单”(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,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。)父亲十分感动,就依了他。继母也悔恨知错,从此对待他如亲子。
元代将此故事配以“闵氏有贤郎,何曾怨后娘。尊前贤母在,三子免风霜”的诗句列为《二十四孝》之首。
【原文】11.6南容三复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【译文】南容经常诵读白圭诗篇,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【解释】对于南容的“三复白圭”,《孔子家语》记载说:“其于《诗》也,则一日三复‘白圭之玷’。”也就是南容多次反复诵读《诗经》中的诗句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(白色圭玉上的斑点,还可以打磨掉;如果说错了话,就没办法更改了。)其意自是以谨言自戒。
现在我们常说:关注点在哪里,成就点就在哪里。南容三复白圭,表明了他的关注点。范氏解读说:“言者行之表,行者言之实,未有易其言而能谨于行者。南容欲谨其言如此,则必能谨其行矣。”
“以其兄之子妻之”自然是表达了孔子对谨言慎行的赞赏,其后这也成了儒学重视的一个传统。比如,孔子的学生曾子临死时还要对学生说:“诗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”
从四科分类到三人品评,孔子为我们完成了教育的终极闭环: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,更是要塑造能够立身处世的健全人格——这穿越时空的智慧,至今仍是教育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