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
《论语·先进篇第十一》第1章-第2章:从陈蔡之困到礼乐之辨:孔子为何选择“野人”而非“君子”?

2025-09-18

你是否曾因为出身或学历而自觉不足?孔子却在两千多年前作出选择:他要的不是标签化的‘君子’,而是真正经历过磨砺、保有本心的人。‘跟我受困于陈蔡的弟子,如今都不在我身边了’——这句叹息背后,藏着他怎样的坚持与孤独?


86fcae37-4239-4727-91f1-720f62802811

主讲老师:Miss He


【原文】11.1 子曰: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

【译文】孔子说: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,是那些没有世袭爵禄的普通人(野人);先有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,是卿大夫的子弟(君子)。如果要选用人才,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。

【解释】本章是孔子关于选才用人标准的深刻见解。他打破了当时君子(世袭贵族)与野人(平民)的阶级壁垒。

先进于礼乐:指平民子弟,先通过学习掌握礼乐真才实学,凭借能力获得官职。

后进于礼乐:指世袭贵族子弟,先凭借家族身份获得官位,然后再去学习礼乐知识装点门面。

【中心思想】 重实学而轻虚名: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。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真实的学问和品德(野人的实学),而非其显赫的出身和地位(君子的虚名)。这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和对周代世卿世禄制的批判。


 

fc5051a9-a05e-4689-837e-900e1edc0c73


708cddaf-de6f-4c7e-ae42-3d49b94dc513

【原文】11.2 子曰:从我于陈、蔡者,皆不及门也。

【译文】孔子说:当年跟随我在陈国、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,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。

【解释】此章是孔子晚年的一句深情追忆。陈蔡之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最艰难的一段经历,一度断粮,几乎饿死。当时一群弟子(如子路、子贡、颜回等)不离不弃,与他共患难。

皆不及门也:有的解释为都不在(我的)门下,即有的已去世(如颜回),有的已出仕为官,有的已离散四方。一句话道尽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对共患难弟子的深切怀念。

【中心思想】 重情义而念旧恩:本章展现了孔子作为老师温情的一面。他铭记着在最困难时期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弟子,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超越了时空,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温度。

30e99997-9c3c-491d-b7e3-618040684ac1

a9edf73f-07a9-4a51-8490-698642df10f1


孔子的选择启示我们:在这个追逐头衔与身份的时代,真正可贵的是那些在泥泞中长出的纯粹,在苦难里淬炼的真诚。‘吾从先进’不仅是对礼乐习得顺序的选择,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——唯有褪去浮华,才能触及真理的核心。


2025-9-18


相关资讯

0755-29766626

相关产品

0755-29766626
返回顶部